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!春捂应该怎么捂?

发布于 2024-02-21 08:50:36 四季保健

俗话说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,那为什么要春捂,春捂应该怎么捂吗?

春季气候变化较大,极易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,加之春回大地,人体的阳气开始趋向于表,腠理开始变得疏松,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。一旦遇到“倒春寒”,人们常会觉得自己“不像秋天那么抗冻”,特别是老人、儿童、产妇、慢性病患者,容易因不适应而受寒,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。

《黄帝内经》中有云: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”春夏养阳,即养生养长。春季养生在精神、饮食、起居诸方面,都必须顺应春天阳气升发、万物始生的特点,注意保护阳气,着眼于一个“生”字。《淮南子·时则训》所述“禁伐木,毋覆巢杀胎夭”就是对顺应春季天时的描述。

“捂”的部位

捂肚子 

主要是捂肚脐,肚脐又叫神阙穴,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,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、爱腹泻的人,要特别注意肚脐部位的保暖。露脐装还是暂时放在衣柜吧,现在还没到它登场的时候。

捂脚 

“寒从足下起”,四季的养生保健都应该注重足部保暖。《千金要方》主张春时衣着宜“下厚上薄”,既养阳又收阴。《老老恒言》亦云:“春冻未泮,下体宁过于暖,上体无妨略减,所以养阳之生气。”

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!春捂应该怎么捂?

捂背 

中医理论认为背部属阳,而贯穿整个背部的督脉又被称为“阳脉之海”。后腰又为肾之府,胃肠道不好的人,以及肾阳虚的人,千万不要急着把低腰裤穿起来。腰细虽美,也不能露得太早。

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!春捂应该怎么捂?

“捂”的程度

“捂”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,又不出汗为宜。

如果“捂”时不觉得咽干舌燥,身体也不出汗,即便气温稍高,也不必急着减衣。如果觉得“捂”后身体出汗,则要早点换装,不然捂出了汗反而容易着风。

“捂”的饮食

春捂的目的是顾护身体的阳气,除了衣着方面,饮食的“春捂”也很重要。春季适宜进食一些辛温升散的食品,如麦、枣、豉、韭、葱、香菜等。生冷之物应少食,早春饮茶应饮用一些性质温和的茶类,如红茶和黑茶,以免损伤脾胃之阳气。

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!春捂应该怎么捂?

“捂”的加强版

以上是顺应天时而健康养生的“春捂”内容,对一些平素就手足冰冷,遇寒后易出现腹泻、恶心、呕吐、胃痛,甚至出现消化性溃疡反复发作的人,还应有加强版的内容。

穴位:平时可以对天枢、神阙、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或药物贴敷。

足浴:促进人体阳气的升发。

体操:现在很流行的五禽戏和八段锦,也是在春季里使人体阳气升发的绝佳方法。

“捂”到啥时候

民间有句谚语:“吃了端午粽,还要冻三冻”,难道要捂到端午节?当然不是,春捂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定,一般是根据当地的天气决定的,如果连续两周最高气温都在15℃以上,而且比较稳定,那时间就差不多了,可不必再捂。

春捂是时节养生的内容,特别适合平时有畏寒肢冷、面色㿠白、大便溏稀、进食生冷或遇寒易出现腹痛等症状的一类人群。

对于不会表达的小儿,要时不时摸一摸后背,如果总是汗津津的说明捂得太过了,应适量减衣,免得毛孔张开遇风着凉。

春捂以自觉温暖、不出汗为宜。每个人的穿衣标准不一样,可不要出现“我妈妈觉得我要春捂”这种情况哦。

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!春捂应该怎么捂?

 

来源|中国中医药报、中国中医微信

编辑|善莱编辑团队

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岭南中医药文化
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

温馨提示:本文仅作为养生保健参考作用,不能代替诊疗治病作用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根据自身情况到医疗机构诊治。

上一篇 : 春季养肝食枸杞

下一篇 : 【粤养生】雨水过后,3种食物要少吃!当心湿邪入侵~

最新图集

热读排行

春暖花开,过敏性鼻炎来犯,该如何预防

栏目ID=8的表不存在(操作类型=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