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一定要固阳,把阳气守住,到了冬天就不怕体寒了!
发布于 2024-09-26 13:03:08 四季保健
发布于 2024-09-26 13:03:08 四季保健
为啥要固阳?
阳气是什么?《黄帝内经》里面认为,气是构成世界物质的本源,人体的气充斥于全身无处不在,按分布及特点不同,可分为元气,宗气,营气,卫气,中气五气,这些统称阳气。阳强则寿,阳衰则夭,所以,阳气决定生长。
阳气储藏在肾里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气,常说的元气大伤,即是伤了阳气。
《黄帝内经》中讲阳化气,阴成形。阳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,阴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。如果身体没有了阳气,就成了一幅空的躯壳,就会死亡。
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里说:“阳者卫外而为固也。”
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寒?
01、经常虚弱,容易疲劳;
02、手脚冰凉,怕冷;
03、容易腹泻;
04、月经总迟到,常有血块,易痛经;
05、腿脚容易水肿;
06、下肢容易无力,酸麻,易犯腰痛。
入秋以后,以上情况占两样就要警惕了!
为什么很多人吸收阳气效果差?
其实很多网友也知道三伏天不仅可以冬病夏治,还可补充阳气,但是无论艾灸或者晒背总是感觉效果一般,或者不持久,刚刚晒背没几天又回到老样子了。其实,这种主要还是自身体质的影响,主要有两种情况:
1、阳气补得太过,阴就少了,导致阴阳失衡
《黄帝内经》里说:阴平阳秘——阴气平和,阳气固密,人的精气神才会好。
所以古人说养生,养的就是身体内气血的平衡。
三伏期间,由于密集的补充阳气,身体为了保持平衡,就会调动阴的部分去进行调和,因此会出现阴液耗损,最后制不住阳气的情况。
2、脏腑里寒气太重了,阳气被阴寒拒之门外
和上一种情况相反,体内阴寒气太重,出现了把阳气赶到体表,出现“内真寒,外假热”的情况。这也是因为阴阳失衡。
不一样的是,这里是因为血>气,所出现的“淤”——由于平时体寒太重,三伏天补进来的阳气也没办法把这些陈年老寒冰给暖化。
这两种情况,不一样的表现在于:
阴不足的人,阳气本身是不虚的,所以不会有“寒”的症状,更多是感觉到燥热;
而阴寒太重的人,虽然火气大,但会有明显的阳虚反应,比如有些人常常觉得说话还要喘气,脚冰冷,大便不成形,舌头胖大有齿痕等等。
阴不足,吃芡实猪骨汤
阴不足的人,首先要给自己滋养足够的津液,在这个基础上,再为自己固肾。肾主藏,能帮我们更好地收藏阳气。
可以喝个芡实猪骨汤,它是初秋可以多喝的温润汤——既能滋阴,又能固肾,两点都同时兼顾了。
《本草经百种录》里说:“夫补肾之药,大多润泽者居多,润泽者则未免少湿矣。芡实补中去湿,性又不燥,故能去邪水而补真水。”
芡实是一味很难得的,能同时做到补肾而不生湿的一味食材。
在中医看来:肾为水脏,大部分入肾经的药材,效果都偏向于滋阴,比如枸杞、黄精、熟地等。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,很难消化。
但芡实能做到脾肾同补,一方面它能养护脾胃,排出湿气,同时又能滋养肾精。
芡实猪骨汤的做法:
食材:猪骨300g、核桃肉30g、芡实10g、枸杞少许;
做法很简单:食材洗净,锅内加入适量清水,煮沸后把所有食材一起放入,炖煮1个小时左右即可。
体寒的网友,可以继续艾灸:
里寒外热的网友,或者上寒下热的,之所以会出现“假上火”,是身体正邪相争,出现的“排邪反应”。
阴寒邪气在身体里面久居的人,相对其他人而言想要补充阳气更为困难,但是却更为重要,因此,入秋以后,这类人群一定要持续艾灸!
补阳的过程中,身体的正气会重新调动起来,阳气提升,就有能力和病邪进行抗争,秋冬季节才不会经常出现感冒、咳嗽或者手脚时常冰冷的症状。
艾灸要以补肾固肾为主,这样可以把阳气往下引,让肾脏能收纳好它,从而逐渐减弱上热下寒等症状、手脚冰凉等症状。
要重点艾灸肾俞、命门、太溪三大穴位:
肾俞:肾,肾脏也;俞,输也。肾俞名意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。
它是阴阳同补的一个穴位,艾灸它能够振奋肾脏元气。另外,如果有遗尿,遗精,阳痿,月经不调,水肿,耳鸣,耳聋,腰痛等症状,也要多灸此穴。
命门为原气所系,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:“命门者,精神之所含,原气之所系也”(《难经·八难》)。
此外,命门也是人体阳气之门,人的一切能量都来源于肾的阳气,艾灸命门,就是给这个火种助力,为命门“煽风点火”。
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之腧穴、原穴,可激发、调动人体的原动力,被称为是“回阳九穴”之一。具有“滋肾阴、补肾气,壮肾阳、理胞宫”的作用。
秋天尤其是体寒的网友,一定要多灸这三个穴位,每个穴位灸10~15分钟,可以帮助你过好秋冬!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
温馨提示:本文仅作为养生保健参考作用,不能代替诊疗治病作用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根据自身情况到医疗机构诊治。
上一篇 : 膝盖疼,是选择锻炼还是静养?听听医生怎么说
下一篇 : “贴秋膘”不能过度进补 秋分后牢记这些事!